close

政大跟台科大有意合併。鄉民朗朗上口的「天大地大台科大」,恐怕從此走進歷史。有好事的網友已經替新的學校想好了校名-「苛政」大(台「科」+政大),顯然是並不看好這一樁聯姻。

因應少子化的情勢,教育部端出來的作法就是私校招不到生就關門、公立學校合併。如果把學校的名稱都用「台XX」、「國XX」之類代替,恐怕有不少人會誤認為是「二次金改」的台新金、國泰金;以為整個故事是金融機構「公公併」,要挑戰「亞洲盃」之類的。

很神奇吧!台灣對待教育的態度,跟對待銀行幾乎是差不多的。以前大家總戲稱有些私校是「學店」,如今連公立的頂尖大學,也一樣是學店的思維。


台灣已經經歷三次政黨輪替,但教育界幾乎是沒有輪替的。教育是百年大計,誰執政都不敢輕舉妄動,任何改變都要從長計議。結果變成跟日本的官僚系統一樣,不隨政黨輪替的技術官僚,才是真正教育政策的主導者。不管誰執政,都是同樣一批技術官僚、教育學者在當家。當初主導廣設大學的,跟今天主張大學合併的,很可能是同樣一批、同樣一個系統的官僚和學者共生的結構;惡整12年國教、搞殘技職教育的也是。

這些人弄出一套莫名其妙的評鑑制度,美其名是評鑑、提升教育品質,實際上就是利益分配系統,讓大專院校、老師疲於奔命,追著教育部的尾巴團團轉;這些人同時又搞出一套又一套的複雜考試制度,搞死家長跟學生,為了小數點後的分數錙銖必較。再也沒有人有力氣去追究,我們的教育方式、教育政策出了多少問題。

台科大是技職教育的龍頭,台科大一旦被消滅,對技職教育的傷害,對整體教育的傷害,不用唸過太多書的人都知道。但為什麼這些偉大的官員、學者看不到,為什麼沒有一個教育部的官員跳出來說「不可以」?

這些搞教育的,比金管會那些搞金融的還市儈,人家只想打「亞洲盃」,教育界天天想打「世界盃」。把學校當成金控在玩,合併合併再合併、壯大壯大再壯大。台大嫌自己不夠大,搞些戲劇系之類的讓自己的評分更好看。成大不甘於只有理工強,文法商樣樣來,學系不斷增設還不夠,還搞一個台文系,既愛台灣又多元;萬一再併了台南藝術大學,成大比台大都偉大。

政大理工的基礎太薄弱,嫌一個系一個系來太慢,直接併購台科大最快。這跟人壽買銀行、銀行買證券、證券買產險的遊戲,基本沒有太大的不同。而這背後的遊戲規則,正是教育部多年來力推的。

政大說,兩校領域高度互補,合併是 「一加一大於二」。想像一下,萬一有一天張忠謀突然說,台積電要跟誠品合併,兩者合併之後「一加一會大於二」。如果你是台積電股東,你是加碼、還是賣光手中所有持股?

政大併台科大,大概就跟台積電買誠品一樣。既不是本業,也沒有綜效,就是為大而大。理工的學生依舊在台科大的校區上課,文法商的也一定在木柵;老師互相不理解、學生彼此不交流,只有評鑑時好看而已。合併的目的只有一個,搶錢、搶糧、搶資源,管你教育部下一次要推的是幾年幾百億,這次總該有我了。(管你對學生好不好,對老師好、對學校好、對教育部好,這就夠好了。)

台灣的教育現狀是,前段的公立大學,享盡一切的資源;後段的私立學校,被壓得喘不過氣來。台成清交等老牌的國立大學,很多系所的歷史都已經半世紀、一甲子,原本專注的領域早就已經過氣,即便有些換了個名稱,但結果往往只是變成「老師繼續有工作、學生畢業沒工作」的系。除了國立的招牌,其餘一無是處。

教育部至今一直沒有解釋的問題是,為什麼退場的一定是私校,而不是公立學校?教育部用大量的資源,扭曲了整體教育資源的分配,一邊做公立學校的教練,一邊又做退場的裁判。私校招不好就退場,而公立學校卻不需要去檢討系所的存廢,只要繼續合併就好。總有一天,台灣所有大學的規格、配置、樣貌都會完全一樣,再也沒有任何的差異。

教育不是為老師、官員、教育學者而服務的,應該是為學生而存在的。如果教育主管機關眼中只有學校合併,那教育部乾脆也跟金管會合併就好,併購這件事情,金管會肯定做得比教育部好得多。更何況,兩部會的領域也「高度互補」,合併之後應該也會「一加一大於二」吧!


文章出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blogs/society-watch/天大地大台科大--071437854.htmlLV包包LV皮夾LV長夾LV專櫃LV旗艦店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李璇買牙賒龍悍空 的頭像
    李璇買牙賒龍悍空

    darryltammj21的部落格

    李璇買牙賒龍悍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